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技 > 正文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

这几天美国科技界有条大新闻,说推特公司“易主”,董事会一致任命首席技术官阿格拉瓦尔(印度裔)为新任CEO。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1张

我家孩子在硅谷学校上学,我就问儿子:

你们学校的学霸是不是都是印度小朋友啊?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2张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3张

儿子

不是的。我们年级成绩最好的5个人里,4个是华裔,只有1个是印度孩子。

那为什么中国孩子长大以后,工作干不过印度娃呢?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4张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5张

儿子

妈妈你这个说法有问题,应该是——为什么我爸爸,比不过印度娃他爸爸?

对于“我家娃爸比不过印度娃爸”这件事儿,一开始我是选择相信的,但后来在遍查资料,广询牛人之后,我的观点却发生了很大变化——

中国工程师比不过印度人,这个命题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。而在“数字技术的最前沿,在美国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新一代中国专家,正在响应号召,加入国内的民族复兴项目。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6张

#01

硅谷亚裔占比超五成

从微软的纳德拉、谷歌的皮查伊,再到如今推特的阿格拉瓦尔,印度裔高管正在美国科技界占据主导地位。

其实不光是CEO这个级别,再往下一级,担任《财富》500强公司副总裁的印度人,也比中国人多很多。

然后,硅谷的华裔工程师们就又双叒叕被拉出来和印度工程师做起了对比。

为什么华裔工程师总是无辜躺枪呢?因为如今的硅谷,确实已经成为了亚裔的天下。

根据旧金山湾区媒体《圣何塞水星报》报道,硅谷劳动力市场中,亚裔占比在2000年时为39%,但短短10年之后,亚裔占比就已经超过五成,超越白人成为硅谷公司中的第一大种族。

“要是所有印度人和华人一下子消失的话,硅谷所有公司都会陷入无法开工的窘境,而全球经济也会因此遭殃。”Model Minority网站如此评价华裔和印度裔工程师对硅谷的重要性。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7张

#02

印度牛人都在美国,而中国牛人……

同样是少数族裔,同样在高科技公司“人口众多”,为什么华人却很难像印度人那样,频频登上高管的位置呢?

第一个原因其实是:印度精英大多在美国,而中国牛人去向却比较多元化。

比如这次继任推特CEO的阿格拉瓦尔,本科毕业于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。

印度理工,这个名字是不是非常耳熟?这所大学在印度,是神一般的存在。在印度,每年有超过50万学生申请这所大学,最后被录取的不到2%。因此印度理工也号称世界上录取率最低的大学。其中最有名的孟买分校,录取率更是低到了千分之三左右。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8张

而美国最难申请的几所名校,哈佛、耶鲁、斯坦福录取率在5%-6%左右,MIT今年据说创造了历史新低,但录取率也有4%。

反观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名校——清华北大的申请难度又有多高呢?

数据显示:清华平均录取率在万分之七左右。不过,这里的计算方法和印度理工以及藤校录取率不同,是以”当年全部高考考生的总人数“作为分母的,所以录取率肯定偏低很多。

不过参考中国和印度相似的庞大人口基数,以及清华北大每年仅仅7000人左右的录取名额,其录取难度应该是和印度理工(年录一万人)是不相上下的。

因此,如果说印度人频频进入美国科技界的领导层,靠的完全是“学霸”体质,那肯定说不通。毕竟咱们大中国,一样是盛产学霸的地方呀。

从绝对数量上看,中国的学霸肯定不比印度少,不过中国学霸毕业之后的流向,和印度就大不相同了!

根据清华、北大校园官网发布的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》显示,每年两校毕业生出国留学的人数,清华大致占毕业生总数的17%左右,北大占15%左右。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9张

△截图自北京大学2019年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》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10张

△截图自清华大学2020年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》

而印度理工每年70%的毕业生都会出国,且大部分落脚美国。

也就是说,中国学霸中的大多数都选择留在祖国,而印度的理工科学霸则大部分都选择跑到美国继续深造和打拼。

再加上印度人走出国门的时间,比中国人足足提前了半个多世纪!这段时间足以让印度裔移民在美国深造再深造,顺便构筑起强大的关系网络了!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11张

#03

多元化的成功理念

我们再来看,要想成为公司高管,需要具备哪些素质——

首先当然是能力,其次,非常重要的,也不能缺少野心。

我有许许多多的华人硅谷工程师朋友,他们在学术和技术上都很牛,但在很多人身上,我看不到特别重的“野心”。

前不久,我的一个朋友刚从某科技公司的中层管理岗位上主动退下来。公司起初又是诚意挽留又是提出加薪又是许诺升职的,却都没能改变他的想法。

朋友对我说:“管理层的活真不是正常人能干得了的。我的顶头上司,半夜三点还像打了鸡血一样在发邮件,平时更是随时联系随时回应……难以想象,如果有一天我坐到了他那个位子上,身体和心理健康是不是还能撑得下去……”

不光是中国人,其实很多白人工程师也对加官晋爵没兴趣。我朋友有一个白人老头的同事,七十多岁了,技术大拿,每天开着三十多岁的日本车去上班。他编程纯粹为了兴趣爱好,所以宁愿走一辈子技术路线。

工程师朋友说:“成功的定义应该是多元的,学而优则仕是成功,身体健康、家庭幸福、有时间钓鱼滑雪摘樱桃也是成功啊。”

“乔布斯改变了世界,他很成功;我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教育子女,我也一样成功。”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12张

#04

有野心的中国工程师正离开硅谷

当然,在庞大的中国工程师群体里,“有野心”的人其实也不少。

问题是,很多中国工程师如果想要施展抱负的话,他们的目标,绝不是有着“养老院”美称的那些美国大厂。

美国《外交政策》杂志曾经刊登文章,讲述了谷歌TensorFlow人工智能团队首席工程师Liu Chen(化名)离开公司回国的故事。

文章写到:“随着中国科技产业的成熟,百度、腾讯、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等大公司都在旧金山湾区设立了卫星办公室,与谷歌、苹果和 Facebook 等公司竞争中国人才。”

“中国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他们对工程师的吸引力。腾讯的微信拥有超过 12 亿用户;字节跳动的TikTok短视频应用在美国和欧洲火爆……”

“数字技术的最前沿,在美国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新一代中国专家,正在响应号召,加入国内的民族复兴项目。”

专注报道硅谷故事的网站Pingwest在一篇名为《硅谷中国人才流失》的文章中写到——

“在美国当工程师,很快就能过上舒适的生活……但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师认为,如果想要真正的金钱和真正的成功,就必须回到中国……他们是有先例可以参考的:离开谷歌创立‘出门问问’的李志飞,或者离开斯坦福成为小红书CEO的毛文超。”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13张

△小红书CEO的毛文超

几年前 Uber(优步)离开中国后,ofo和摩拜曾经蜂拥而至硅谷挖人,他们提供了更高的薪水和晋升机会,几乎将优步美国总部的中国工程师“一扫而空”。

“在硅谷做了多年普通工程师的人,很有可能回到中国,突然发现自己被提升到了董事的位置。”一位熟悉招聘活动的人士表示:“很难说他们的技术一定比中国工程师好,但在吸引投资方面,硅谷经历是很好的故事。”

#05

留在硅谷,一些华人工程师成了创业明星

即使不回国,中国工程师们也拥有很多选择——

在2013年到2015年之间,中国投资者掀起了硅谷投资热。“当时如果一个华人创办公司,会有一大群投资者向他们投钱。”

所以,“华人混不过印度人”这句话并不对,相反的,华人中的很多人,在硅谷成为了创业明星——

2020年,美国外卖公司DoorDash在美国上市,首日市值突破600亿美元,背后创始人是三位华人;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14张

同一年,Wish母公司、美国跨境电商ContextLogic在纳斯达克上市,当前市值超过150亿美元。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是华裔张晟;

美国在线房地产公司Opendoor合并上市,作价48亿美元。创始人Eric Wu是华裔;

自动驾驶公司Nuro融资5亿美元,创始人朱佳俊出自谷歌。网易创始人丁磊、真格基金、高榕资本都曾参与Nuro A轮融资;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15张

而这两年最火的华人企业,当属视频会议应用开发商Zoom了。2020年,Zoom市值一路走高,突破千亿美元。创始人袁征原为硅谷思科公司的工程副总裁,2011年带领40多名工程师一起离职创业。

其实,在Zoom、Nuro、Opendoor这些企业起来之前,华人已经在美国崭露头角,包括雅虎创始人杨致远、YouTube联合创始人陈士骏、NVIDIA公司创始人黄仁勋等人,都是在美国创业的翘楚。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16张

△Zoom创始人袁征获评《时代》年度商业人物

#06

“不做选择的幸福”

吴军博士在《见识》一书里,也曾谈到过“美国公司的印度裔高管为什么比中国高管多”的问题。

书中引用芝加哥商学院奚恺元教授的理论,认为:印度人缺乏选择,而“无法选择”反而帮助了印度精英在美国公司里取得成功……这就是所谓的“不做选择的幸福”。

印度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,但仍然非常贫穷,当它的精英通过读书或者工作,移民到了一个新的国家之后,几乎没有可能再次回到印度。

由于没有退路,绝大多数到了美国的印度人,只好死心塌地地在新的国家经营自己的工作,在并不宽广的上升通道里挖空心思往上爬。

相比之下,美国人和中国人却因为选择太多,常会“挑花了眼”,不能专心在一家公司或一个领域钻研太长时间。

非常有趣的是,如果你给印度人非常多的选择,他们其实也会像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,犯“选择困难症”,甚至在职业上的表现远远达不到他们应有的水平。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17张

《见识》中,吴军讲了几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——

最早进入谷歌的几位印度科学家能耐都特别大,他们要么是大学教授,要么是搜索领域公认的顶级专家。这些人在公司里资历老,人脉广,应该能获得更多的升职空间,但实际上,他们升到一定职级后就再也升不上去了……不是因为机会太少,恰恰因为可选择的机会太多。

比如,2003年,谷歌在印度开设了工程院,主管一职交给了一位职级最高的印度裔研究员(我们暂且称他为A)。回到印度后,A拿着美国标准的高工资,过上了“帝王般的生活”。

然而为了孩子升学,两年后,A重新跑回了美国总部。他发现,当初自己回印度时交出去的团队,已经从十几个人发展成了上百人。

很快,谷歌开始在其他国家开办分支机构,A觉得机会不错,又跑去世界各地帮助开办新的办公室……

总之,A在谷歌的十几年里,不断做着各种各样的选择,而无法安心经营一件事情。到后来,他的下属们,没有他能力强的一些人,反而职级更高,升迁更快了。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18张

反观如今在谷歌获得很高职级的印度人,包括CEO皮查伊,进入公司的时间普遍较晚,他们没有选择,只好在职业金字塔上老老实实爬楼梯。

吴军说:“相比印度人,在美国的中国人今天选择太多了……很多人从美国名校毕业后,在大公司里工作几年,获得晋升,他们原本可以继续努力,但很多人会被发展更快的中国公司挖走,以至很多人想的不再是努力工作,而是利用美国和大公司的经历包装自己……”

不仅在工业界如此,在学术界也是。20世纪80年代到美国的中国人,基本上一心一意搞学术,他们很多人在美国的顶级大学里做了教授、系主任,还有很多人获得了自己所在领域的大奖。

但是近年来,中国留学生能在名牌大学里立足并快速发展的人越来越少……一方面是国内吸引归国人才的政策起了作用,一方面也是因为选择太多,导致人太浮躁,不愿意长时间在一个地方,一个领域努力经营,而做到极致是需要时间的。

印度高管占领硅谷的背后,站着无数默默崛起的中国工程师  第19张

「 写在后面的话 」

写了那么多,最后来总结一下我的观点——

首先,“中国人在管理和创业方面比不过印度人”,这种说法存在很大偏见——我们当然可以说印度人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,但大可不必妄自菲薄;

其次,“拥有很多选择”,对个人的发展来说,可能是好事,也可能是坏事——就看你是不是有能力在众多选择中找到方向,坚持到底,做到极致;

最后,美国有那么多的印度高管,可美国人却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把印度当成过最大的竞争对手……所以现在就来说是印度人厉害还是中国人厉害,恐怕有点儿为时过早了。

有话要说...

推荐阅读